今天是:
崇德 尚学 敬业 创新

科研动态

科研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科研动态 >> 正文

东北网:龙江振兴必有我 | 彭显龙:扎根三农沃土 二十载躬耕不辍

   发布时间:2023-10-13         浏览次数:

编者按:为大力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的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总书记有关青年学子要树牢科技报国志,刻苦学习钻研、勇攀科学高峰,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绽放青春光彩的重要论述。东北网10月起推出《龙江振兴必有我》专题报道,走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讲述龙江领军青年人物在各行各业中踔厉奋发、攻坚克难的生动故事,展示他们在奋力开创龙江高质量振兴发展新局面伟大进程中的使命担当。

东北网10月12日讯(记者 杨帆)“收获的季节不仅是农民最忙的季节,我们也一样,在田间取样、实测产量,实验里实验分析。虽然忙碌,却值得。”20年如一日,东北农业大学十大网投正规信誉网址(亚洲)官方入口教授彭显龙奔波在服务“三农”第一线,在植物营养与土壤培肥研究、农技服务推广等领域躬耕不辍,近日,他刚从农垦建三江返回东农,又马不停蹄地去广州参加一场学术交流。

春天,彭显龙教授在田间实验作业。

深耕不辍解决水稻化肥减量增产“卡脖子”问题

2002年,彭显龙毕业留校任教,跟随导师、知名土壤与植物营养学家刘元英教授从事植物营养与土壤培肥教研工作。20年来,他用心接过师辈的衣钵,选定水稻前氮后移的科研方向勇毅前行,从不为“短平快”的项目所动,更不随“热门研究”所牵,始终致力于解决水稻化肥减量增产这一农业生产中卡脖子问题,不舍昼夜。

彭显龙深知,作为科技工作者,不仅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更要面向地方经济主战场和百姓的生命健康需求。于是,他在实验室里攻坚克难、不舍昼夜,在田间地头挥洒汗水、分秒必争。为探索稻田科学施肥技术,他穿梭往来于黑土地上的各个稻田地,奔忙在生产第一线,了解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把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和研究成果传授给农民。“春天一身土,夏天一身泥”是他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为了及时获得准确的数据,又不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他常常利用周末休息时间下试验点。若去较近的五常、庆安、铁力等市县,就当天往返,回来后还要在实验室处理样品;如去较远的试验点,像“857”农场、萝北,就在火车上过夜,白天在田间或实验室继续工作。

十余载的努力,100多个点次的田间试验,在引进国际水稻所实地氮肥管理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寒地水稻前氮后移施肥新技术,打破了水稻生育后期不能施用氮肥的禁区,该技术先后在黑龙江、吉林和内蒙等地大面积应用,取得了节肥约20%,增产10%以上的效果。

丰收季节,是彭显龙最忙也是最幸福的季节。

北方稻田秸秆还田新技术模式实现减肥增产

“今年,东北农业大学和北大荒农垦集团建三江大型农场有限公司协同穿心基地的水稻喜获丰收,连续6年的秸秆还田内的水稻每亩实收产量达758kg,每亩平均只用7.5kg氮肥,土壤供氮能力和土壤钾素含量明显提高。”彭显龙说。近年来,为了农民减少劳动成本的施肥期待,彭显龙又开始进军稻田施肥机械化研究。探索之路特别艰苦,但他在困难面前从不低头,始终不知疲倦、无所畏惧,终于成功研发寒地水稻机械插秧1次侧深施肥新技术,它不仅可以减少人工追肥1-3次,真正做到了稻田施肥的机械化,且有效避免了农户减产,更修正了寒地水稻百公斤籽粒需氮量参数,实现了氮肥精准定量和机械化示范。

与此同时,为解决因长期偏施化肥造成土壤板结的实际困难,彭显龙多次带领团队深入一线调研,积极与相关领域农机专家合作,在破解秸秆还田技术落地难题的基础上,配套了水肥优化管理和增密等栽培技术,形成了北方稻田秸秆还田增碳少搅浆培肥技术模式,该技术模式连续应用能够减少化肥用量约20%,促进水稻增产约10%,实现了培肥与丰产统一的巨大成功,获颁黑龙江省地方标准2项,3项技术被列为黑龙江省农业主推技术,有力支撑了黑龙江省“现代农业排头兵”、“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建设和发展。

走到农民身边手把手教技术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养新农民、推广新技术,推进农村创业创新,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近年来,为使农民和贫困户掌握致富的技能,提高“造血”能力,彭显龙牵头建立了“校院地”协同创新基地,以哈尔滨市农科院的研究生培养基地为研究平台,以哈尔滨市农科院所辖市县建立的示范推广基地为推广平台,在每个示范基地建立示范区和展示区,展示课题组、学科和学院的研究成果。同时还在东部建三江分局的水稻高产区建立了校企合作创新基地,在建三江所辖15个农场设立示范展示区,展示课题组和东北农业大学的科研成果。依托哈尔滨市农科院的“农民科技领头羊俱乐部”、“村村小能人培训基地”和北大荒实习培训基地开展技术培训,通过田间学校、田间课堂和线上培训等多种形式培训技术人员和农民,并且在关键生育期到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保证技术的到位率。

近五年,培训农民和技术人员260多万人次,其中3项主推技术在黑龙江省示范推广3000多万亩,促进农民增收节支30多亿。“这是我们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职责,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民家。”彭显龙说。



XML 地图